广安陈龙面业董事长刘孝:“面条大王”走出精彩征程
做过服装生意、烤过面包、当过学徒、现在做老总,多年的打拼,刘孝把一个生产手工挂面的小作坊发展成了一家“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
步步为“赢”小挂面创大市场 。
“我在当地做服装生意,烤面包,后来又到挂面厂工作,之后就和面粉打起了交道,一直做到现在。”提起当初因面粉才和妻子陈竹惠结下姻缘的原因,刘孝显得很幸福。
1987年,刘孝到陈竹惠父亲陈长和的手工挂面作坊里打工,和面——发酵——盘条——发酵——上条——拉面——烘干——切丝——包装,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认真学、仔细干,很快就成为做挂面的行家里手。他的这一切,陈竹惠看在心里、喜上心头。很快,他就与陈竹惠喜结良缘。
1989年,刘孝贷款3000元办起了全县第一家手工挂面企业——邻水县九龙镇陈家坝面粉厂。1992年,获得20万元大洪河库区移民安置创业扶持无息贷款,更增强了他作大面粉厂的信心。刘孝做起事情来踏踏实实,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持续增加,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麻烦随之而来,当地不少人看到面粉加工的利润后,也纷纷建厂生产,并由此导致了竞争,行业利润日渐萎缩。
“在稳健当中求发展,在发展当中求稳健,由量变到质变。”此时,刘孝已为企业的发展规划了“三步曲”。按照这样的思路,2006年,在原邻水县陈家坝面粉厂的基础上,他组建了面业公司,开启了企业全新的发展阶段。用“新”经营让消费者吃得健康
对产品质量,刘孝制定了近似苛刻的制度: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9%,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出厂产品合格率必须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的意识已经形成。近年来,面粉添加剂饱受争议,国家也出台了“禁白令”,而早在1992年,刘孝就先率先在面粉、挂面产品中取消任何添加剂。2006年,刘孝又对公司的面粉生产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完成了面粉产品的升级换代。
“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城市中虽有人才、有技术,但缺乏农产品资源;农村中虽有资源,但缺乏技术与人才,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刘孝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他一方面积极从大城市引进人才,带动培训农民,使农民转变成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与重庆、成都等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外部的高科技人力资源,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刘孝带领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昔日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公司制企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250吨。
刘孝把企业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三点:企业规模的循序渐进、产品质量的不断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坚守。
企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适度发展。“稳健当中求发展;发展当中求稳健;由量变到质变。”刘孝为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了“三步曲”。
承载刘孝创新梦想的是人才。多年来,刘孝一方面积极从大城市中引进人才,带动培训农民,使农民转变成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与重庆、成都等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一个成熟、有实力的企业,不能回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为当地的人民、为公司所涉及到的城市、社区和消费者做出有益的贡献。”刘孝对“三农”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从中让人看到了他心中的那份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