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市场再博弈:益海嘉里VS中储粮
根据中国签订的WTO协议,从2008年开始,中国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结束,中国政府将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进入进行限制。外资粮食巨头在中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
外资布局粮食市场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定价权的外资粮食巨头,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粮食产业。目前外资粮食巨头正在悄然掀起收购中国基层粮库的热潮,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外资在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渗透力正在加深。
最近3年来,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惟一一座国有粮库已经开始与外资粮食巨头益海集团合作。而合作方式是益海出资金,确定收购价格和粮食质量、等级,国有粮库出人力和仓储力量,收购的粮食储存在国有粮库中。至于粮食怎样处理,由益海集团说了算。
据了解,黑龙江目前最大的粮食深加工项目---益海集团在佳木斯粮食深加工的项目仍然在快速推进。据统计,项目建成后,地方财政税收将增加3000万元。
据悉,益海集团目前和当地粮库的合作包括合资、代储代收、贸易等。但是知情人士表示,益海集团目前在佳木斯粮库合资项目中所占比例很小。而益海集团与绥化市第四粮库则属于整体合作:益海集团提供资金,粮库以土地和自有资产入股,建立了有限责任公司。
益海集团和地方国有粮库的合作并不仅仅存在于南皮县,山东省的武城县、嘉祥县、庆云县以及河北的孟村县等地的县粮食局直属国有粮库都和益海集团有合作。此外,益海集团的合作伙伴还遍及新疆、江苏等多个省区。
河北、山东等地粮食局官员均表示,在粮食局改制后的困难时期,地方国有粮库非常希望和益海集团这样资金雄厚的客户合作。因为这种合作方式没有风险,只是利用粮库的仓储和人员就能够获得收益。
日渐浮出水面的案例不止于益海集团,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外资粮食巨头都通过类似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广大领域。这些外资巨头都极有眼力,它们看中的机会,正来自粮食流通体制改制后,基层粮库面临的困境。
外资威胁粮食安全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粮食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市场集中度很低。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亟须引入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提高农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然而,外资进入粮食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外资进军国内市场与中国引进外资的目标肯定不太一致。值得警惕的是,跨国资本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控制力,可能会形成垄断性的力量,损害国内自身粮食、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
据称,益海集团目前掌握中国60%以上食用油市场份额,已经具有日处理小麦5000万-6000万吨的面粉加工能力,成为国内仅次于五得利的第二大面粉加工企业。
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对此表示担心,外资粮食巨头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中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最危险的是,外资粮食巨头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
显然,基层粮库只是外资粮食巨头的切入点,他们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在向基层粮库频繁示好的同时,嘉吉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这正是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
据统计显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豆业就是这样被外资"剥夺"了定价权。中国大豆定价权失去源自外资企业对中国大豆流通和加工领域的控制。
事实上,大豆河山的全面沦陷让中国政府早已产生了戒心。中储粮的上级主管单位---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官员表示,"几年前的教训触目惊心,粮食肯定不会重走老路。中国的国有粮库不可能让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仅仅限于一些小的加工厂之类,小公司国家发改委可以不管,国有粮库不可能。"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官员表示,外资粮食巨头染指中储粮没戏!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创造商业利润,不会为了商业利益放弃宏观调控职能。
去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中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纲要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事实上,令外资粮食巨头们头疼的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中央政府正在逐步收紧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政策。这一新政策的实施,对于希望能够从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获益的外资粮食巨头们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据透露,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目前已经到了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向外资开放的时候,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其实早就在中央政府考虑之中,"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和"培育中国的大企业集团"是两个可行的政策方向。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