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食品安全,监管不能“打酱油”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是总理在金融危机肆虐时道出的一句"金玉良言",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民众所产生的信任危机,可能一点也不比那场金融危机要小,这是长久以来的累积效应,每个被媒体曝光的案例,都可能成为压倒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些官员会告诉你,你用百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零点几的问题得出整个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这是错误的,但是这百分之零点几的问题,对一个普通的百姓而言,可能会造成百分之百的灾难。
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在食品安全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山寨酱油也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危机。老百姓大多还是通情达理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些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安全标准太老了,有些问题是自己知识不够,大家已经自认倒霉了。
老百姓不能接受的很多食品行业的丑闻,都是摄像机走在前面,更熟悉情况的监管部门走在后面,最后用"马后炮"的惩罚给残局画上圆满的句号。既然是媒体制造了信任危机,监管为何总是没在曝光前将问题悄悄解决呢?
中国的食品安全也许是24K的千足金,公众的信任并非来自数据、样本、口号以及决心,安全感来自于个人对行业认知、信息的透明以及强有力的监管形成的威望,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食品安全,你信或者不信,问题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不信任表现在中国的妈妈为了让宝宝吃上放心奶粉,在国外大包小裹,搞得外国的妈妈很担心超市奶粉被抢光;深圳市民到香港去打酱油,去采购纸巾、巧克力,除了商品的低价诱人,安全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信任还有一个更残酷的表现是,一些人开始固执地怀疑自己的产品,还有点自卑地去崇拜别人的安全。
恢复老百姓的理性消费,恢复他们的科学认知,首先应该恢复老百姓的信心。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感到失望,食品安全喊了这么多年,弊端分析得那么透,问题总结得那么多,但是行动来的却不那么猛,这个问题有点被拖成唠唠叨叨的祥林嫂的迹象,也有点被拖成精神胜利的阿Q哥的趋势,不少人对它懒得言,只有叹,一点怨。
让百姓有信心,制度和法律现在不是最重要的,实实在在的常态执法比猛烈的阶段整治更管用。监管部门请少一些"打酱油"(网络流行语,形容事不关己)的作派,因为决心比复杂的制度设计管用,一次严厉的惩罚比一万次口号管用。
□评论员 王继富
下一篇:让食品安全回归市场轨道